美国移民为什么吸引力较强?- 美国移民基金
有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近几年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依旧有很多人想要移民美国,这里美国移民基金就列举几例为什么相对中国移民,美国移民的吸引力较强的原因。
美国把国家未来发展,建立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提出美国仍是世界老大的五个理由,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人口未来一片光明”。他的人口构成优势的观点,基于对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和中国的人口的比较作出。“我们的劳动力大军相对年轻,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从现在到2050年,预计美国人口将增加将近一亿,劳动力大军将因此扩大40%。与西欧其他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的人口相比,这些国家的人口在不断老龄化并减少。时至2050年,中国的中位数年龄将接近50岁;美国则为40岁。”劳动力大军相对年轻,有赖于人口不断增长;人口不断增长,有赖于美国的多元人口的移民政策。这种移民政策,体现了人口构成比较优势的想法。
人口构成比较优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劳动力比较优势”。经济学家解释后发展国家的快速发展,依靠廉价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科技形成互补,获得经济发展的动力。劳动力比较优势,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把夕阳工业转移到后发展国家。这个模式,曾在日本、亚洲四小龙、甚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屡试不爽。
劳动力比较优势,必然在后发展国家工人收入增长之后失去势能。因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都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经济理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论的片面性,在于它把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要素,从社会发展中孤立开来,没有从人口的综合角度分析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离开人口比较优势,把劳动力作为一个单纯的经济要素,而忽略人口结构的要素。劳动力比较优势,能解释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不能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力。
一般认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比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更大的势能。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劳动力比较优势开始,进而关注科技比较优势,是一个进步;不过,人们在谈论科技的时候,有意无意把科技背后的“人”的因素割裂开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认识上的误区。科技优势和劳动力比较优势,都离不开人的心理价值判断。科技发展优势的势能,会随着人的消费心理的疲劳而降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势能,则会随着劳动力的幸福感的降低而减弱。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成比例增长。经济发展造成贫富分化,造成了人的挫折感增加。从越来越多的富豪移民、中产阶级把子女送到美国读书并希望他们学成以后留在美国,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后,中国富豪和精英的国家认同,不增反降。
联合国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以930万的移民数量,成为次于印度、墨西哥、俄罗斯之后,全球排名第四的移民输出国。中国930万人移民,美国和加拿大是富豪的首选。2014年6月6日发布的《2014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指出,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高净值人群最想去的国家,分别占52%和21%。
中国移民的原因主要有:教育质量(占21%)、环境污染(20%)和食品安全(19%)是他们想移民的最主要原因;社会福利(15%)、医疗水平(11%)和资产安全(8%)、生育限制(4%)则是移民的其他原因。胡润富豪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富豪们已经移民或准备移民;三分之一的超级富豪们已经移民;更高比例的富豪喜欢送子女去海外。80%的人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在海外受教育。
美国的科技创新跟它的移民政策密不可分。美国大约28%的新企业,是由移民创立;财富500强(Fortune 500)企业,大约40%也是由移民或他们的后代开创的。移民给美国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雅虎公司共同创办人杨致远来自台湾;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前执行长葛罗夫(Andy Grove)在匈牙利出生,谷歌(Google)共同创办人布林(Sergey Brin)是前苏联移民。活跃于中国的搜索引擎巨头百度也是美国公司---是一家由中国留学生李彦宏在美国注册的美国公司。
美国多元人口政策
美国人口政策,是一个综合的多元人口政策。它首先瞄准世界各国的留学生。高科技人才和留学生是美国经济的“核动力”。科技发明和科技应用,都依赖这个人才的蓄水池。美国总统奥巴马正推动H1B的配额的改革,让更多的留学生可以留在美国,成为美国国家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利用国外移民廉价劳动力和吸引年轻的一流人才来美国,被认为是美国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之一。
留学生和高科技人才,是提升美国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人才资源。移民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新的推动力。2014年,美国为留学生工作而设的H1b工作签证,有20万人申请,必须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10万个可以拿到签证的留学生。2014年,至少有20万留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美国。这种国际性的“楚才晋用”,对于这些留学生母国,是人才大量流失。
人才流失,是一种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损失。英语用“脑力流失”(Brain Drain)形容人才外流,非常形象。从宏观的方面看,每个人都是大脑的一个细胞。一个人才的流失,或者不会影响国运,如果一国或一个地区出现大量的脑力流失,就是国家实力衰弱的开始。反过来,一国是人才争先恐后都想进入的地方,那么这种“脑力流入”(Brain Gain)就会为这个国家带来不可低估的脑力资本。
新移民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的人口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通过亲属移民,在美国“复制”出一个又一个亚文化的群体生态部落。前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把美国未来人口的优势,归结为美国的移民政策。“我们的人口构成状况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是个移民国家。移民比总体人口年轻,与出生在美国的人口相比,移民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人数也更多。移民群体还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吸引高技术移民,美国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开放社会能让移民实现更完美的融合。”
有人认为:移民的英语水平较低,从事的多是低收入的工作,同时一部分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也领取社会福利,对社会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尽管多元人口移民政策会拉低国民收入的水平,但这是多元人口政策的应有之义。没有多元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比较优势,单纯技术移民对一国发展的推动必定有限。通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的移民,产生一国多元的移民生态,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多元移民比较单一技术移民,显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美国这种移民国家的多元人口构成比非移民国家单一人口构成,更具多种族混合和多元文化杂交的优势。
有一个观点认为:一国要尽可能地把科技人才吸引过来,通过专业人才的技术移民,为一国增加技术优势。这种思维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论,犯的是同一类错误。人口构成比较优势,不是孤立的移民技术的比较优势,而是多元文化的比较优势,开放社会制度的比较优势。开放的社会制度和封闭的社会制度,在今天的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信息自由。不允许信息自由流通,必然降低人民的幸福度;阻塞正确信息流动的渠道,必然限制人民的创造力。
目前有二十多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继续,留学生的人数,还会增加。这些留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会留在美国。留在美国的留学生,将遭遇中国国籍法与美国国籍法的矛盾。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反应目前人口移民需要的《移民法》。虽然发放“绿卡”,但门槛太高,只限于少数特殊人才。自2004年开始把第一张“绿卡”发给诺贝尔奖获得者,耄耋老人杨振翁,至2011年年底,总共才发出4700多张绿卡。中国绿卡,被戏称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
目前的政策,把所有在中国出生、移民海外获得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一概划到“外国人”的行列;中国移民,尤其是成年移民,一旦获得所在地国籍,立即失去中国公民的一切权利,包括许多国家给予的进出出生地免签证的权利。回国探亲、旅行,不提供旅行证; 回国工作,不提供华侨身份证。中国对移居海外移民和侨民的政策,是短视的政策。这种政策,实际为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回国探亲、定居、工作,人为制造障碍。这种政策,客观上阻碍了大量的外籍华人人才回国报效祖国。
国家发展,不可避免会涉及人口种族构成的问题。无论是移民中国的外国人,还是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抑或是在海外出生的身份未定的婴儿,都是国家的财富。一国既要包容精英、也要接纳普通人甚至残疾人;是否接纳出国公民,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无偏见地包容和接纳包括海外出生的“双国籍”人,移民中国的外国公民和移民海外的中国国民,才能形成立体的多元的人口结构。多元人口构成,是创造新文化、新科技的生长点;多元人口发展战略,是文化繁荣,科技昌盛,决胜未来,一国长盛不衰的最可靠的保证。
新移民除开了带来母国的文化的优势,这种优势嫁接到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美国的民主制度中,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文化杂交优势的结果。美国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依赖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人口优势,这些优势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留学生和投资者;美国,是一个巨大的人才的蓄水池,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发明后备军。
世界各国人争相移民美国,创造出美国的人口构成比较优势。人口构成比较优势比劳动力比较优势和科技比较优势更能解释美国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不衰的结构性动因。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离开人的幸福,经济发展没有意义,科技也没有意义;离开具有乐观的人--- 科技发明者,科技发明甚至会偏离造福人类的方向甚至对人类造成危害。科技发展,本身不是目的;经济发展,要通过人和为了人。多元的人口发展政策,才能创造适合不同层次的人的心理需要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年轻一代提供开放的科技创新制度,才能推动经济和科技平衡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按照目前的情况,美国相对于中国来说吸引力还更大一些,但是美国移民基金衷心的祝愿中国未来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国际品牌资讯-,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308654573@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